北京瀚方律师事务所

综合排名:4189
5.4
代理专利:570

基本信息

代理案件 570 排名:3157
授权率 95.00% 排名:51
平均授权时间 13.31个月 排名:4342
质量评分 36.1 排名:4197

代理人团队

主要代理人列表

姓名 擅长领域 专利申请量 发明专利授权率 质量评分 PCT专利数 平均授权时间 综合评价
王刚 A61B 7 100.00% 24.8 0 0.0个月
4.5
周红力 G06F 472 95.00% 22.8 12 0.0个月
4.3
姜莹 G06F 106 100.00% 22.0 1 0.0个月
4.2

主要客户

客户构成: 企业 34学校 3科研院所 1
客户名称 申请量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PCT申请数 主要代理人
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352 351 0 43 0 周红力,姜莹
武汉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 49 49 0 0 0 周红力,姜莹
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7 7 11 9 0 周红力,姜莹,王明静
成都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26 26 0 0 0 周红力,姜莹
北京麦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8 2 9 7 0 周红力,姜莹,王刚
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9 9 0 0 1 周红力
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 0 7 0 0 周红力
西安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7 7 0 0 0 周红力,姜莹
南京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6 6 0 0 0 周红力
北京京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5 0 5 0 0 周红力
客户名称 申请量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PCT申请数 主要代理人
北京化工大学 4 4 0 0 0 周红力
天津工业大学 3 3 0 0 0 周红力
柏林技术大学 1 1 0 0 1 周红力,姜莹
客户名称 申请量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PCT申请数 主要代理人
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4 4 0 0 0 姜莹

数据统计

专利类型统计

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
461 42 67

地域分布(中国)

省份 申请量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
北京市 394 326 18 50
湖北省 78 58 11 9
四川省 26 26 0 0
江苏省 10 8 1 1
安徽省 9 0 9 0
陕西省 7 7 0 0
天津市 6 6 0 0
广东省 5 5 0 0
黑龙江省 3 1 1 1
浙江省 2 0 2 0

技术领域分析

领域排名 技术领域 专利数量
1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351
2 H04L 数字信息的传输,例如电报通信 28
3 H04N 图像通信,例如电视 14
4 A61M 将介质输入人体内或输到人体上的器械(将介质输入动物体内或输入到动物体上的器械入A61D7/00;用于插入棉塞的装置入A61F13/26;喂饲食物或口服药物用的器具入A61J;用于收集、贮存或输注血液或医用液体的容器入A61J 1/05);为转移人体介质或为从人体内取出介质的器械;用于产生或结束睡眠或昏迷的器械 8
5 A61J 专用于医学或医药目的的容器;专用于把药品制成特殊的物理或服用形式的装置或方法;喂饲食物或口服药物的器具;婴儿橡皮奶头;收集唾液的器具 7
6 C12M 酶学或微生物学装置 7
7 A61B 诊断;外科;鉴定 6
8 G01N 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 5
9 G02B 光学元件、系统或仪器 5
10 G01K 温度测量;热量测量;未列入其他类目的热敏元件 4
11 G06T 一般的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 4
12 G11B 基于记录载体和换能器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实现的信息存储 4
13 A61N 电疗;磁疗;放射疗;超声波疗 3
14 C08G 用碳—碳不饱和键以外的反应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 3
15 G01M 机器或结构部件的静或动平衡的测试;未列入其他类目的结构部件或设备的测试 3
16 A61F 可植入血管内的滤器;假体;为人体管状结构提供开口、或防止其塌陷的装置,如支架(stents);整形外科、护理或避孕装置;热敷;眼或耳的治疗或保护;绷带、敷料或吸收垫;急救箱 2
17 B01D 分离 2
18 G01S 无线电定向;无线电导航;采用无线电波测距或测速;采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或再辐射的定位或存在检测;采用其他波的类似装置 2
19 G01V 地球物理;重力测量;物质或物体的探测;示踪物 2
20 G06V 图像或视频识别或理解 笔记 1.本子类涵盖: 特别适用于图像或视频的模式识别或机器学习的方法或安排。 2.在本小类中,下列术语或表述的使用具有指明的含义: “模式识别”是指通过获取、预处理或提取显着特征并对这些特征或其表示进行匹配、聚类或分类,对模式进行检测、分类、认证和识别,以用于解释目的或在图像或视频中推导出某种含义; “特征提取”是指从图像或视频中得出描述性或定量的度量; “聚类”是指根据模式的(不同)相似性或接近程度对模式进行分组或分离; “分类”是指通过分配标签将对象/特征识别为属于一类对象/特征。 3.在本小类中,归入G06V20/00-G06V40/00组的主题,如果识别依赖于获取或预处理阶段的特定处理,则也分别归入G06V10/10或G06V10/20组。 2